Phone: Email: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2024-11-02 10:47:48 45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1946,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被美国国防部用来进行弹道计算。

1、1946年。

2、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叫做“ENIAC”,它的中文译名为“埃尼阿克”,是由美国科学家莫克利和艾克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明出来的,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3、名字叫做“ENIAC”的这台计算机,是由当时的美国军方出资进行研究的,这台计算机研发出来之后,美国军方就利用它进行弹道的计算。这台计算机当时被研发出来之后,体型十分巨大,它整个整体占地达一百七十平方米,它的重量高达三十吨。

4、“ENIAC”的这台计算机,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在当时的环境下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计算机这项发明研究可以说是人类史上里程碑式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各行各业,甚至日常生活当中。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叫做“ENIAC”,它的中文译名为“埃尼阿克”,是由美国科学家莫克利和艾克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明出来的,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1943年美国国防部批准了由Pennsyvania大学John Mauchly教授和John Presper Echert工程师提出的制造一台由电子管构成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的计划,其目的是计算新型火炮的弹道轨迹。

基本信息

中文名计算机发展历程

诞生1943年12月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五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服务的结合

外文名Chinese computer history

应用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

1 历史沿革

众所周知的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 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 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 个 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 2,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用于破解密电的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却要比ENIAC早两年(1943年12 ),巨人计算机是第一部全然电子化的电脑器件,使用了数量庞大的真空管,以纸带作为输入器件,能够执行各种布林逻辑的运算,但仍未具备图灵完全的标准。巨人计算机建造到第9部“马克二号”4,但是其实体器件、设计图样和操作方法,直到1970年代都还是一个谜。后来温斯顿·丘吉尔亲自下达一项销毁命令,将巨人计算机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废铁,巨人计算机才因此在许多计算机历史里都未留下一纸纪录。英国布莱切利园目前展有巨人计算机的重建机种。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 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 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 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 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 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冯·诺依曼为代表。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 磁芯或 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 Fortran, 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一代,计算机都采用 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 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 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 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 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 焊点和 接插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 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6)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第五代计算机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具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计算机的发展将在什么时候进入第五代?什么是第五代计算机?对于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了。

IBM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已经研制出一款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突触功能以及其他脑功能的微芯片,从而完成计算功能,这是模拟人脑芯片领域所取得的又一大进展。IBM表示,这款微芯片擅长完成模式识别和物体分类等繁琐任务,而且功耗还远低于传统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想要用新的芯片取代原有的计算机芯片。IBM在其网站上介绍,传统的计算机关注语言和分析思考,而神经突触核心能够解决感知和形状识别的问题,它们分别像人类的左脑和右脑一样;而IBM接下来想要做的,就是让“左脑”和“右脑”连接起来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计算智能”。从这个说法上来看,传统的芯片擅长大量的符号运算和数字处理,而神经突触核心的优势在于多感官和实时传感器数据处理。比如,Modha曾经表示,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头戴设备,能够帮助盲人感知外部环境;而这一次IBM称,经过实验测试,这种芯片可以在录像片段中检测人、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并识别出了它们。这其实就是依靠神经突触核心来完成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现在的智能社会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会三位一体化。新世纪的计算机将把人从重复、枯燥的信息处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给人类和社会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时,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未来计算机。

2 代表人物

提到中国计算机,就不能不提起华罗庚教授,他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华罗庚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早在1947~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时,就和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on)等人交往甚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人的赞赏。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罗庚参观实验室,并常和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的心里已经开始勾画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蓝图。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3 衍生事物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3年4月9日 由苏州国芯、南京熊猫、中芯国际、上海宏力、上海贝岭、杭州士兰、北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1家集成电路企业机构组成的“C*Core(中国芯)产业联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谋求合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

2003年12月9日 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国芯工程”成果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星光中国芯”工程开发设计出5代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际市场上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著我国电子业务渐入法制轨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8.061万亿次。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电子签名自此与传统的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将促进和规范中国电子交易的发展。

2005年4月18日、“龙芯二号”正式亮相。由中国科学研究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CPU“龙芯二号”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并购IBM PC。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联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约130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年销售量约14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涨。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国Nasdaq市场挂牌交易,一日之内股价上涨354%,刷新美国股市5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的记录,百度也因此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并募集到1.09亿美元的资金,比该公司最初预计的数额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时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打造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平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1.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如何诞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由于耗电量巨大,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2.世界上第一个鼠标如何诞生?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个鼠标诞生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它的发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设计鼠标的初衷就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他制作的鼠标是一只小木头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自此,鼠标和PC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第一只商业化鼠标诞生,仍旧是机械鼠标,出现滚球鼠标。 1983年,罗技发明了第一只光学机械式鼠标,成为日后的行业标准。8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光电鼠标。1999年,微软公司与安捷伦公司合作发布了IntelliEye光学引擎,以及第一只光学鼠标。
3.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何时诞生?
关于笔记本电脑“开山鼻祖”的说法,却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多家厂商似乎都能够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产品才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业界内对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的归属之所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便携PC”概念理解的不同。譬如Laptop和Notebook,都指的是“笔记本电脑”,但如果深入了解其中含义就会发现,Laptop其实特指的是膝上笔记本,也就是那种可以放在大腿上使用的产品,所以也就有很多人认为那些不能放在膝上的“笔记本”不能称之为笔记本。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种多样的解释,笔记本“开山鼻祖”的概念也才一直没有定论。
如果按照时间来说,1981年推出的Osborne 1应该是时间上最早的笔记本电脑。而从产品设计上来看,东芝1985年推出的Toshiba T1100看上去更接近现代的笔记本电脑。80年代的旅程已经接近尾声
4.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如何诞生?
第一台个人电脑是IBM公司1981年制造的IBM5150,它看起来像个米色的“大盒子”,售价1565美元,只有16K字节的内存,可以使用盒式录音磁带来下载和存储数据,此外也可配备5.25英寸的软件盘驱动器。尽管内存只有16k,并且售价也很贵,但是在当时很受欢迎。
5.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电脑长什么样?
1989年9月上市的GRiDPad是史上第一台消费级平板电脑。它重达4.5磅(约2千克),拥有10寸黑白触屏(需使用触控笔),10MHz处理器,最大512KB内存和1MB存储空间,搭载MS-DOS操作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台平板电脑由三星为Grid Systems公司生产,所以三星可以算是平板鼻祖。
6.世界上第一个硬盘长什么样?
1956年IBM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它比冰箱大,它重量超过一吨,容量却只有5M。它看起来有点像大规模的圆柱形空调机组。这个开创性的硬盘驱动器称为IBM305RAMAC,“随机访问计算控制”的简称,当时IBM历经五年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在1956年问世,在当时轰动了整个科技界。
7.世界上第一个软盘如何诞生?
1971年,IBM公司的一组工程师在阿兰·舒格特的领导下发明了软盘。由于其具有柔韧性,所以被称为“软盘”。舒格特继续为王电脑公司改进其设计,1976年创制了一种5英寸的软盘和驱动器。1981年,索尼公司首先引进了现代人电脑中标准的3英寸的驱动器和软盘。
8.电脑中为什么没有A,B盘?
打开电脑之后,我们会发现电脑中似乎只有C盘、D盘、E盘等,但却没有A盘与B盘。尽管很多人都没有在意过,但有些人却对此十分疑惑。
关于电脑的A盘与B盘,要从早期的电脑说起。在早期,电脑还没有硬盘和光驱,人们把应用程序和文件都存放在软盘上,就连启动电脑也主要靠软驱。当时,一台电脑通常会安装两个软驱,即3.5英寸和5.25英寸的两个软驱,他们就是所谓的“A盘”与“B盘”。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硬盘产生了,但是“A盘”和“B盘”的位置已经被占据,所以它只能按顺序占据C盘以后的盘符了。
如今,软盘渐渐被淘汰,A盘早已被如今的U盘所代替,而B盘更是早早地被淘汰掉了,所以人们通常只能在电脑中看到C盘及以后的盘符了。
9.为什么要安全移除U盘?
历史上,操作系统将磁盘作为信任对象不需要突然改变状态。当读写文件时,操作系统不希望文件在读写的过程中突然消失。
如果文件是打开的,程序在读取文件的时候会将其还原然后继续进行读取。相似的,写入文件的命令会发出一个写入文件的子程序。如果闪存设备在子程序工作期间消失的话,那么这个文件将会永久的消失。
在很久以前,会有一个正式的程序进行物理性的添加和移除储存设备,而这种物理添加过程会引起一些检查储存媒介是否存在的过程。如果媒介存在,那么软件将会使用这个媒介。有些媒介甚至还有一些装置防止存储媒介在使用过程中被移除。
Macintosh软驱和光盘为现代物理连锁和软件读取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在程序的命令下可以弹出存储媒介,但如果这个文件是打开的这个命令就会失败。进入USB储存时代后,没有连锁协调USB连接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使用者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其从开放系统中移除,这样的突然消失会让程序崩溃。
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数据丢失、损坏系统文件、程序崩溃或者电脑需要重启。安全的删除硬件可以防止程序无法访问媒介时出现的任何情况。大部分时间你可能不需要它,但是确实防止数据丢失的好办法。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而当时电脑也不是我们这个叫法,当时它被称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而且主要是用来进行弹道计算的。况且当时它还是一个庞然大物,你可能根本就想象不到它的重量,现在的几百克重量在当时30多吨的计算机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而且该计算机的能耗还特别大,耗电量为150千瓦,极其耗电不说,还不能持续使用,并且运算速度也十分的缓慢。但就这样的状况,在当时的价格却高达近50万美元,是不是很难以置信呢。

但在当时所处的环境来说,它也是轰动一时的发明了。而后它在经历四个阶段后,从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时代,到晶体管数字机时代,再到集成电路数字机时代,最后到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不仅是在体积、功能、能耗、运算速率等多方面全面提升,而且硬件、软件方面也是较以往不能同日而语。发展到现在,人们大多使用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

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跨时代意义的,计算机因其大存储量、高运算速度等优势,能够解决人力所不能完成的各类复杂运算。比如说在火箭发射、工程设计、地震预测等多类型复杂而又庞大的计算量,就只能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方面也是极有优势,不仅能够使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还能让其精确性与时效性得到提升,使其劳动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合格率增强。计算机的过程控制现如今被大量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多个部门。

其次在翻译、多媒体应用方面也很是广泛,但最为大众使用频繁的应该是计算机网络方面,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系统。它使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例如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购物、玩网络游戏、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聊天、远程医疗等等。

而现在,随着5G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在医疗方面,未来目的将是要消除地理位置上的医疗条件差异,实现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等;在学习方面,讲究沉浸式体验,利用VR、AR技术进入虚拟教室,自由选择喜爱课程,与同学老师们实现全景办公,打破原始教学模式,实现“云办公”;在娱乐方面,利用高清视频、3D沉浸式体验,打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人们的娱乐体验。

总之,一切都要依靠网络的发展。就像中国移动为外卖骑手制定的“骑士守护计划”一样,力求为骑士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流量,让骑手们放心接单。还在每个城市设立骑士角,方便骑手们进店休息等。还为骑士提供一系列关怀权益,视频会员、优惠购机、生日特惠等。彰显了中国移动践行社会公益的决心。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